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新媒介文艺生活”语境下微电影的创作观念(3)

来源:文艺生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6-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面对丑的事物,受众往往会产生一种特殊心理,即弗洛伊德所称的“情感矛盾”。随着信息媒介的发展,人们接收事物的途径增多、效率增强,人们评价事

面对丑的事物,受众往往会产生一种特殊心理,即弗洛伊德所称的“情感矛盾”。随着信息媒介的发展,人们接收事物的途径增多、效率增强,人们评价事物的标准逐步提高,而美的事物频现往往也会导致受众的审美疲劳,似乎常规的所谓美的事物已经无法博人眼球。于是,创意也好,另类也罢,一些人另辟蹊径将丑的东西推至审美的前沿,或许能获得出乎意料的关注和好评。后现代文化以边缘性颠覆中心性,以平面性取代深刻性,以多元化取代单一化,习惯于将“丑”引入作品,使得无论在创作层面还是研究层面,“丑”都堂而皇之地成为后现代文艺中极富特质和内涵的鉴赏点,“审丑”便因此诞生。然而,在崇尚美感的文艺领域,“审丑”总会给人以另类之感,其中关键问题则在于研究何为“丑”或更深入地研究何为有意义的“丑”。“审丑”中所谓的“丑”多指形态层面,“丑”的事物需要具备特质、内涵和意蕴,否则它就彻底丧失了鉴赏的价值。“审丑”无非是创作者在以“丑”吸引或引发观众深入挖掘人物或事物内在的特质和美感,以外在的“丑”反衬内在的美感。更进一步,“审丑”有利于摒弃那些已经僵化的、约定俗成的审美定式,并让观众在产生和发掘的过程中体味审美情趣。“新媒介文艺生活”语境下的微电影,在结构、颠覆、祛魅等美学倾向的推动下发掘“丑”、展现“丑”,推崇“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一种新奇独特视角来呈现生活,促进观众的逆向思维或逆向感悟,进而形成标新立异的表现手法和个人风格。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察觉,“审丑”倾向助长了微电影取材和表现的浅平化和恶俗化,一些粗制滥造的、恶俗的、颓废的、暴力的,乃至扭曲的、病态的元素开始沾染微电影,这些问题着实是令人担忧的。 例如,低成本网络喜剧电影《四平青年》的情节简单、制作粗糙,片中角色的塑造拙劣、动作浮夸、粗话连篇,却以此作为作品的特色。再如,于父亲节当天在网络推出的微电影《干爹》中大肆渲染北漂女孩为了追求奢靡的物质生活而亲近大款“干爹”,那种令人羞耻的价值观完全诋毁了父亲节人们感激父爱如山的心情。这类创作表现“丑”,但不剖析“丑”产生的缘由,单纯迎合部分观众低俗的观影喜好,刻意夸大极端个例,将“丑”纯粹化,抹杀了“审丑”内涵和本质。与之相反的则是曾在重庆卫视播放的微电影《邻居》也是一个以审丑为切入点的作品。该作品讲述了一位男青年以“邻居”的身份闯入了一个老妇人的家里,嘘寒问暖,闲扯家常。随着两人的谈话,作品逐渐地呈现这位男青年是这个老妇人的儿子,老妇人年轻时因工作繁忙对儿子疏于照顾,而儿子也对当年母亲的做法尤其是因为母亲在他一次重要的演出过后没有去接他而耿耿于怀。现在多年过去了,母亲换上了阿瑞斯海默症,记忆正逐渐地消退,儿子通过各种努力帮助母亲回忆以往的事情,当然其中一个办法便是冒充邻居和母亲聊天,于是有了开篇的一幕。作品采用了一位长相平平甚至有些邋遢的演员饰演儿子,谈吐玩世不恭、动作似有深意,处处向观众透露着他不怀好意的打探,而伴随着两人谈话,男青年对老妇人的深切的关怀、善意的迎合渐渐显露出来,那随性浮夸的谈吐和举止却开始反衬他细腻的内心。而作品的结尾,男主人公意外地发现,原来在母亲的记忆深处,那次错过接他已经成为内心永远无法抹去的痛楚,原来母亲在下午时常的“失踪”竟是久久站在儿子曾经就读小学的门口的等待。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结尾的反转设计易于引发观众深入的思考,何为“美”,何为“丑”,在一个貌似丑陋事物中所蕴含的闪光之处似乎更能让人体味它的美感。 (三)荒诞戏谑的表达范式 后现代文艺与新媒介文艺的特质在微电影的创作中融汇,后现代崇尚的经典解构和自在表达在强大新媒介技术的支撑下得以实现,而新媒体制作设备和流程的亲民性给予个体创作者几乎无限的宽容度,现代创作者和观众惯于在文艺生活中寻求或弥补自己现实生活中不足的部分。由此,与恭肃严整的传统影视风格截然相反的表现大行其道,荒诞戏谑成为微电影表达的重要范式。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导演为形成荒诞戏谑表达范式所惯常采用的手法主要包括戏仿、拼贴和解构等等。所谓戏仿是指对其他的作品进行借用和模仿从而达到调侃、嘲讽、游戏、致敬的目的;所谓拼贴是指作品创作过程中画面与声音的零碎化与随意化跳接组构以及各种艺术手法的杂糅运用;所谓解构是指作品的表达致力于消解中心话语权、反驳权威或祛魅经典。这三种基本手法各自带有鲜明的特质,戏仿强调“搬”,拼贴强调“组”,解构则强调“破”,它们在区别中体现着后现代思潮引领下创作的特异性,他们青睐于打破所谓的精英艺术、殿堂艺术,致力于消除传统文艺的崇高感和深度感,充斥着深刻的含沙射影的惬意和自娱自乐的荒唐。这引得诸多学者纷纷发声,认为电影所应有的历史感和严肃感被颠覆,电影文本被边缘化会降低电影的格调,使电影沦为一种游戏工具。其实,后现代的微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游戏心态,是对视听奇观以及思想无限自由的享受而不是对银幕现实的认同”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qikandaodu/2020/0629/336.html



上一篇:从文艺生态中收获健康
下一篇:相对封闭的公共空间:民国农村妇女的文艺生活

文艺生活投稿 | 文艺生活编辑部| 文艺生活版面费 | 文艺生活论文发表 | 文艺生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艺生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