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刊[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征[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投[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栏[06/29]
“新媒介文艺生活”语境下微电影的创作观念(9)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理成章的呈现出与其他作品的“互文性”,将这些文本中潜藏的文化认识和社会现象也纳入到微电影中来。新锐导演卢正雨执导的微电影《绝世高手》可谓
理成章的呈现出与其他作品的“互文性”,将这些文本中潜藏的文化认识和社会现象也纳入到微电影中来。新锐导演卢正雨执导的微电影《绝世高手》可谓是荒诞戏谑表达范式的代表作,该作品戏仿了邵氏经典武侠电影的声画效果,采用了相对于周星驰的电影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恶搞桥段。诸如,主人公躺在床上练习“一指禅”,睡梦中修炼“心性”,还有那“像我这种才华横溢又无比俊朗的翩翩少年注定了一生都不会有朋友”的自我认知,以及那听到《天竺少女》的歌声便不禁翩然起舞的顽疾等等都会让人忍俊不禁。或许这会使人觉得作品中充满了迎合低俗审美的荒唐恶搞,但细心回味便不难体会青年人对虚幻狭义江湖的致敬和现实职场压抑的愤懑。在这种表达范式中,荒诞和戏谑无疑是映射现实的催化剂,它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夸大并讽刺了那些本该受到关注却因司空见惯而淡出人们视野的社会问题。三、“新媒介文艺生活”语境下微电影的创作观念“新媒介文艺生活”的特质和倾向潜移默化地催生了微电影创作习惯或定式,微电影在媒介技术变革的推进和后现代文艺气氛的感召下创作观念也逐渐明朗。微电影创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当秉持何种基础观念实质上就是导演将微电影定位为何种信息载体或媒介工具。(一)作为“心灵慰藉”新媒介环境带有鲜明的“去中心化”特征,它为平等、自由的话语范式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这种语境下,主体和客体逐渐消解,人易于变为媒介记录的符号和机器,逐步被“物化”“异化”。“随着事实与虚构的混淆,媒介将历史非真实化为一种发生,科学将其自奉的模式当作唯一可取的现实,控制论把人工智能之谜摆到了我们面前,技术工艺将我们的感知投射到不断退缩的宇宙的边缘或深入到物质不可思议的缝隙之中,显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消失了。”[5]169的确,现代人易于在新媒介环境中浮于表面、失去意义,在这种情形下,影视所提供的虚拟世界进入创作者和观赏者的视野,成为人们逃避现实或寻求安慰的避风港。在众多新媒介文艺类型中,微电影无疑是表达最为自由的,也是易于实现的,它便顺理成章地作为人们精神补偿的有效途径。这样,诸如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梦想、现实生活中难以维系的纯真情感、现实生活中难以促成的转变和评判都在微电影中呈现出来,故事的情节俨然成为现代观众心灵的避风港湾。这就如微电影《老男孩》中怀揣音乐梦想的草根歌手寻求展示舞台的那种执着;如微电影《爱有多久》中终日忙碌的白领却未能收获薪水增长的那种无奈;如微电影《爱一直在》中平凡草根被成功创业的海归老板抢走女友的那种愤懑都可以通过故事呈现出来,它们召唤、调动了观众的生活体验,利用或感同身受、或代之欣慰的情绪体验形成一种“移情”般的效果,使观众的欣赏变为一种沉浸,从而实现暂时性的“焦虑消逝”,体味带有意味的“欣快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和释放。(二)作为“梦境描绘”梦是人的潜意识中欲望的满足,人在睡梦时对欲望的压抑和控制程度会降低,一些潜在的意识点滴将悄然浮现出来。电影亦可视作创作者实现梦想或幻想的途径,从对内心的诠释和表达角度来看,电影和梦是具有极高相似度的。“电影与梦的本质上的联系,存在于共同的语言机制和共同的心理功能上”[6]120。电影是一种通过视听符号表达内容和情感的语言,拍摄者的创作和受众的欣赏可视作符号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在麦茨看来,电影的实质在于满足观众的欲望,那么影片就是通过自己的结构来间接地反映下意识欲望的结构。”[7]133因此,电影是创作者思想和情绪的表达,是创作者梦的呈现,而微电影因摄制的灵活性和传播的自由性更大,所受的限制更少。微电影通过梦境同享心理实现内容和意义的传达,利用凝缩和移置等手法将受众意识中潜在认可的人物典型化,将潜在却烙印极深的生活片段拼接成情节,从而将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态度展现出来。在较少受到商业利益驱使的情形下,在易于互动和交流的新媒体环境中,微电影更能保持作为思想和内涵载体的单纯性,更容易直抒创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对社会时代的客观评价。从这个角度讲,微电影的信息产制和传播方式似乎相比电影更倾向于艺术化的表达。例如,在台北国际短片电影节上获奖的微电影《大村姑》展现了一群质朴的农村姑娘在业余教练的带领下刻苦训练排球终获亚军的故事,创作者巧妙地将姑娘们那些在专业人士看来匪夷所思却极富实效的“排球技术”与她们平实却极富智慧的生活经验联结起来,最终虽然姑娘们在决赛惜败,但当镜头扫过站在冠军领奖台上被球撞得鼻青脸肿的专业队员时,无疑会鲜明地表露出创作者试图挑战权威、撼动主流文化的期待。(三)作为“个性宣泄”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社会思想文化的解放,传统媒介的话语霸权正逐步瓦解,公众的自我意识觉醒,表达欲望愈加强烈。新媒介构筑了一个追求自由、崇尚个性的表达空间,为渴望发声的现代人提供了可以平等对话的平台,民众的普遍参与和广泛互动的愿望成为可能。在这种交流环境中,人们与媒介前所未有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qikandaodu/2020/0629/336.html
上一篇:从文艺生态中收获健康
下一篇:相对封闭的公共空间:民国农村妇女的文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