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刊[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征[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投[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栏[06/29]
网络文艺这十年(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随着互联网渗透到艺术生产各个层面和环节,它会促进一种新型的艺术生产方式的产生,引发新融合与新共鸣。”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付李琢认为,传
“随着互联网渗透到艺术生产各个层面和环节,它会促进一种新型的艺术生产方式的产生,引发新融合与新共鸣。”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付李琢认为,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在观念和实践形态上不断趋同,网络剧与电视剧,网络综艺与电视综艺,网络动漫与传统动漫等之间的融合日益增强。而这种创新性融合不仅意味着新共鸣的诞生与新共性的凝聚,还意味着当代中国文艺新生态的发展与新美学的建构。
因网而盛,网络文艺应向经典化迈进
如专家们所言,网络文艺以科技为支点,撬动着文娱产业的巨大潜能,延伸出了众多新业态:“网络文学优质IP影视改编持续升温,微短剧、真人角色扮演、推理游戏等新业态已经进入网络文学改编视域”“AI、XR等新技术在网络游戏和全息化场景中得到充分利用,随着网络文艺的沉浸式能力不断提升,人类完全可以创造出融合现有艺术门类并突破现在艺术形式的崭新艺术生态”“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能更好发挥移动端的轻便和互动特性,进一步丰富包括互动剧、云直播在内的移动文娱形态,改变观影关系和艺术接受途径,带来更多突破传统的交互体验”……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9.75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5.02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5.54亿,网络音乐用户规模7.29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7.03亿……这些统计数字,折射了网络文艺的活力,以及强大的“吸粉”能力。
十年来,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建设,从“圈地自萌”的亚文化到主流化发展,从本土化、民族化到“出海圈粉”,网络文艺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丰富着我们的文艺形态。
因独特的媒介属性,网络文艺为所有文艺提供了展示窗口,成为文艺创作的风口。人民日报编辑任飞帆对近年来网络文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大江东去》《复兴之路》《浩荡》《大国重工》等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蔚为大观,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微纪录片《百炼成钢》,网络电影《浴血无名川》,网络音频节目《红色文物100》等革命历史题材网络视听作品,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理想和信仰。网络剧《约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网络纪录片《追光者》等,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留下了鲜活的影像。《长安十二时辰》《最美的夜跨年晚会》等,以鲜明的美学风格和传统文化意韵受到好评。“这些作品拥抱现实,‘网感'与美感兼备,提升了网络文艺的品质,也探索出更灵活多元的主旋律创作机制。”
近日,“回顾与瞻望: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研讨会”举行,十余位专家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文艺的现在和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同为网络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月关创作了《回到明朝当王爷》《步步生莲》《锦衣夜行》等作品。在他看来,创作不可能脱离读者,而且应当尊重并合理听取读者的意见。网络上的评论反馈是即时便利的,但读者的非专业性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以前,专业的网络评论家对网络文学了解不深,其评论也不受网络作家认可,形成了各自弹唱的局面。如今,越来越多的专业评论力量进入到网络文艺评论领域,评论也越来越准确、犀利。“是这些专业评论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也有勇气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创新。我能感觉到,专业的文艺评论对整个网络文学创作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zonghexinwen/2022/0810/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