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刊[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征[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投[06/29]
-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栏[06/29]
文艺生活外文参考文献(文学外文文献库)(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⑴"报告文学"中的回忆录,是指运用报告文学手段写作的, 富有文学特色,以史实为内容的回忆录。它的特点是文学色彩很浓,讲究形象塑造,个性描绘,
⑴"报告文学"中的回忆录,是指运用报告文学手段写作的, 富有文学特色,以史实为内容的回忆录。它的特点是文学色彩很浓,讲究形象塑造,个性描绘,语言生动。
例:《在彭总身边》景希珍口述,入I521。
《我的一家》,陶承著,入I521。
⑵"传记"类中的回忆录,是指对某人生平事迹的回忆。"史料"中回忆录,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
例:《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入K837.12。
《茅盾回忆录》,入K825.6。
⑶ 通过对人物的回忆而实际叙述某国的政治活动或政治事件的列入各国政治类。
例:《黑格回忆录》,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编, 收录黑格与里根的来往信件。信中主要商讨处理美苏、美中关系等重大问题,入D50。
4.故事体的历史读物:
故事体的历史读物,在儿童读物中尤为突出。它以故事体裁为表现形式,事情的描述性、情节的生动性, 语言的口语性,都具有故事文体的特征。但是,它又如实地描述真实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所写的人事地时等都具有一定的客观事实, 具有历史著作的客观与真实的内容特征。这类读物的归类,主要把握其内容是否具有认识的实用性。如果某一故事体历史读物其功能旨在于提供教育认知的,则就应该归入历史类去;而只作为审美娱乐作用的读物, 则归入故事类中去。
例:《二万五千里长征》,段万翰著,入K263。
《三大战役》,万庆华著,入K266。
《英俊少年》,墨瑶、 水秀编写,入I892.7
与新闻著作的区分
新闻与文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缘文体作品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它具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新闻性,它真实准确、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严格忠于事实,人真事,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二是文学性,它把客观事实用艺术形式反映出来,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三是政论性, 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艺术感染力。
在《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对于报告文学的分类是这样规定的:用文学笔法报道人物生平事迹的入报告文学;用真实姓名作为典型人物并有虚构的故事情节写成的作品分入小说; 叙述人物的传记、生平事迹或回忆录入传记类。而用文学笔调,旨在介绍某一学科领域概况或知识的入有关学科。这一规定可以这么分析:报告文学与其它著作的区别在于文学笔调的程度。作为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报告文学包含多种样式:记录性的、概括性的、研究性的、故事性的、见闻录式的、回忆录式的等等。不同样式的报告文学,其文学与新闻的"原色"比例各不相同。故事性(或称小说性)的报告文学, 其文学"原色"较重;概括性、研究性的报告文学,其新闻(或政论)"原色"则较重。因此, 文学性较强的报告文学应入文学类,而新闻性、政论性较强的报告文学应入其相关类目。
然而,在实际的分类工作中,这个区分标准还是较难掌握的。报告文学最大特点就是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各种斗争和经济建设成就, 诸如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经验、体会、科研成果等新人新事, 多用报告文学体裁来反映。如果单纯用"文学笔调轻重程度"来判明一书的归属,那么,在"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类下所列的有关"成就"、"体会"、"经验"等类目则无书可归。同时,一般读者常会先从内容方面来考虑查找这方面的图书资料, 很少从一种文学样式来考虑查找。因此,仅从"文学笔调轻重程度"来判明图书的类别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图书资料的内容性质、作者旨意、读者对象和本馆任务的需要以及分类体系的安排。
根据上述的观点,对用报告文学体裁写的著作进行分类不能一概而论。若报告文学著作内容是反映政治概况和经济建设成就的,可入"政治"和"经济"有关类目;若反映某研究成果、经验、某工程技术革新的经过、经验体会, 应入各学科;若其内容是革命回忆录,应入报告文学的"回忆录"。
例:《,1997》,海绵编著,入D618。
《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著,入I521。
与地理著作的区分
文学类的"散文"类中包含"游记"类散文,地理类中亦设有"旅行·游记"类目,这两个类目又如何区分呢?
游记类散文, 是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游途中的见闻,包括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描述中往往夹以议论或抒情,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地理游记,是对自然、名胜、城乡、物产、习俗的见闻实录。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zonghexinwen/2022/1207/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