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崂山村落文艺记忆」走进大石之二大石野菜香

来源:文艺生活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 崂山村落文艺记忆 】崂山,乡村振兴正风生水起、蓬勃发展,铺开一幅山风海韵、欣欣向荣的秀美画卷。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崂山区文联、沙子口街道联合实施“崂山村落文艺记

【 崂山村落文艺记忆 】崂山,乡村振兴正风生水起、蓬勃发展,铺开一幅山风海韵、欣欣向荣的秀美画卷。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崂山区文联、沙子口街道联合实施“崂山村落文艺记忆工程”。“画家村”大石社区成为第一个试点。此项工程的主要内容是:深入开展文艺回乡行动,充分发挥文艺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助力作用,以文学、剪纸、水彩、国画、摄影、舞蹈、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式,展现崂山村落特有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特色风物、时代风尚,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守护好精神家园,帮助乡村更好地挖掘文艺资源、增强文艺优势、打造文艺村落。
【崂山村落文艺记忆】走进大石之二大石野菜香作者/王明伦 大石村所处的南九水一带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中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所产野菜营养价值较高。村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其加以识别,积累了丰富的采摘食用经验。/山里人最为熟悉的当数蚂蚱菜。蚂蚱菜又称山菜,堪称野菜中的珍品。它的食用周期较长,春夏季节均可采摘,以清明前后口味尤佳。蚂蚱菜喜欢大油水。但过去生活困难,饭菜中很难见到点油星。为了除去涩味,吃起来能更可口些,主妇们将采摘回来的蚂蚱菜用开水燎过后,便用瓷盆端着到井台上淘洗。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生活虽艰难,但乐观开朗的崂山女人有着花岗岩一般坚强的品性。她们你一言我一语,张家长李家短,井台上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大家边切边淘,反复数遍,直到泡沫渐少,尝尝没有涩味了,这才拿回家掺上一点杂粮面,攥成菜包上锅蒸熟,以此代替粮食果腹。因为淘洗野菜的人多,春夏时节,河沟里整天泛着白花花的蚂蚱菜泡沫,就连井台上的石头也会被菜汁染成绿色。另外蚂蚱菜含碱高,具有较强的去污能力,所以聪明的崂山人便挖来它的根当肥皂用。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人们不再需要以野菜充饥,但食用蚂蚱菜的习俗却世代流传下来。现在主要是为了尝鲜和怀旧,其食用方式亦变得多种多样。如包饺子、包子,特别是用咸猪肉包的地瓜面包子口味独特,富有传统美食特色。若加上小海米、花生碎、蒜泥等做成凉拌菜,尤为人们喜爱。/“拳头菜”是生长在崂山山野间的一种蕨类植物,属多年生草本,其根横生地下,有棕色细毛,复叶,嫩时可食。茎中所含淀粉(蕨粉)可供食用或酿造,有祛湿、解热、利尿等功效。拳头菜为孢子繁殖,每年4月份萌发,叶较大,多回羽状复叶,初生叶均独立单生,因初破土时状如小儿拳,故名“拳头菜”。一旦待其叶片展开,即生筋变老不能食用了。又因其展开的叶片呈羽状分裂,像山鹰翅膀,因此当地人又称之为“老雕翅子”。“拳头菜”在崂山颇负盛名,一直与海参、鲍鱼等特产并列为“山珍海味”“珍馐佳肴”。这一点,在许多前人留下的游记诗文中均可得到印证。早在明末黄宗昌所著的《崂山志》中,就将其列入了“蔬”类。“拳头菜”虽名贵,却并非凤毛麟角,在山中随处可见。昔日山上的“拳头菜”鲜见有人采摘,年复一年四处蔓延,成为野兔等小动物的庇护所。常常到了深秋,山上的树木都落尽叶子了,它们却还挺着褐绿色的叶片,向那个萧条的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既是如此,上山砍柴拾草的人也极少光顾,因为它那些莲蓬松松的叶片虽可充数,却并不耐烧。所以经常是别的草木都被人割净搂光了,“老雕翅子”们还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任寒风吹拂着纤弱的身子。“拳头菜”真正受宠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作为崂山最著名的山珍之一,“拳头菜”理所当然地成了旅游商场里的“拳头”产品。将鲜茎用开水焯过,晒干后可长期保存,吃时用温水发泡,炒鸡炒肉皆宜。也可加海米、蒜泥、香菜末等凉拌。有的农家宴还将其冠以“神仙菜”“长寿菜”等吊人胃口的名字,似乎品过此味便可长生不老了。虽价格不菲,却食客如云。而山南海北的观光客又将这一美味传向五湖四海,许多城里人周末携老带幼慕名而来,为的就是吃一顿农家饭,尝几口“拳头菜”,体验一下那种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崂山背山面海,连绵的群峰巍峨挺拔,辽阔的大海美丽富饶。“海参鲍鱼西施舌,金针木耳黄花菜”,这句流传已久的民谚概括了山海间几种最著名的特产。而作为山珍之冠的金针,虽然与黄花菜同属一科,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大山深处,因为得益于山泉的浇灌和林中落叶的滋养,一株株长得叶片肥厚、花朵硕大,绝非山根下河沟边黄花菜们那种纤细孱弱的寒酸模样。每年的7、8月份,是采摘金针的最佳季节。尤其是一场小雨过后,满山的金针花在一夜之间纷纷绽蕾,淡淡的幽香四处弥漫。伴随采蜜的蜂蝶一路走去,浑身也沾满了花香。眼瞅那缀着露珠的金黄色花朵渐渐遮满手中的竹篮,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然而时值盛夏,此刻进山难免遭受溽热之苦,草丛中的露水和身上的汗水很快就将全身湿透。但漫步在山林之中,看彩蝶翩飞,听流泉淙淙,不知不觉间一身汗水竟被山风拭抹得无影无踪。金针虽然名贵,但却并非养尊处优,其生长环境十分恶劣。那些沟坎、涧谷是它们的安身之所,有的甚至长在悬崖峭壁间。只要有一丝尘土,便可以扎根抽芽、开花结籽。它那四处膨胀的气根可以像瀚海中的骆驼一样储存水分和营养,靠山风吹落的一丝尘土和偶尔降下的雨雪维持生命,度过一个个寒冷和干旱的日子,年复一年,繁衍生息。采回来的金针花蕾可趁鲜炒食或煲汤,因其含有秋水仙碱成分,所以食用前须用开水焯一下。也可焯后晾干存放,吃时只需用温水发泡即可,炒肉、煲汤、凉拌皆可。/桔梗又名“崂山参”,因其淡紫色的花朵状若展开的包袱皮儿,故当地人俗称“包袱花儿”。桔梗属于中药材,很多治疗感冒类疾病的中成药里都有桔梗的成分,据称崂山所产的桔梗在全国来说都堪称上品。过去每年到了暑假,山里孩子们都会到山上去刨各种药材,桔梗是最主要的一种。将挖掘出来的桔梗根茎拿回家剥去外皮洗净晒干,便可卖给收购站,而且价格不菲。孩子们暑假期间的“刨药”所获,足以支付一年上学的费用。桔梗曾救过崂山人的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庄稼歉收,人们食不果腹,只能靠挖野菜、捋树叶度饥荒。而在所有的野菜中,桔梗属于最美味的一种。将其在清水中浸去苦味儿后,无论煮食还是蒸炒煎炸均十分可口,且既当饭又当菜,深为崂山人所钟爱。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崂山旅游业的兴起,桔梗开始进入餐饮业,成为农家宴的主打菜品。人们发明了许多新吃法,如炒肉、凉拌、油炸、烙饼等。因其具有养生之功效,一度供不应求。随着野生桔梗的减少,现在有的地方已经开始人工种植。/蘑菇是崂山里常见的一种野蔬。崂山蘑菇品种繁多,且不乏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之珍品。采蘑菇一般都在秋天。一场小雨过后,大大小小的蘑菇犹如开春后的竹笋,争先恐后钻出地面。最常见的是“松蘑”,顾名思义,它只生长于松林之中。松蘑表面罩有一层透明的粘液,大者像饭碗,小的如铜钱,金黄色的伞盖十分醒目。或许因为口味香醇,松蘑极易招一种俗称“光腚虫”的粉红色蛞蝓。只要采得晚了,便会被其啃啮的千疮百孔体无完肤。即使那些看似完好无损的松蘑,采回家后若不及时焯水处理,不久即会生出“蛆”来——其实那不过是蛞蝓的幼虫罢了。松蘑与其它蘑菇的最大区分在于它的背面不是条纹形结构,而呈针眼状,布满密密麻麻的小孔。除此之外,松蘑通身散发出浓郁的松脂香味儿,即使做成菜肴依然香气不散,这也是它的特点之一。不过松蘑亦分两种。除了常见的普通松蘑外,还有一种俗称“牛腿”的珍品。这种蘑菇伞柱粗壮,伞盖肥厚,整体呈悦目的明黄色,打眼一瞅十分漂亮,一般生长在那种俗称“黄沙盖儿”的山坡上。不过十分罕见,就像人参、灵芝一样颇具灵性,可遇不可求。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在崂山,比松蘑更珍贵的是伞盖呈浅玫瑰红色的落叶松蘑菇。这种蘑菇鲜嫩得一触即碎,采摘时须小心翼翼。作为不可多得的山珍,用来煲汤尤为相宜。不过它的生长期极短,一旦错过时机便很快腐烂变质。况且落叶松大都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地方,山高路险采摘不易。它从昔日的名不见经传一跃成为餐桌新宠,动辄每斤数百元,而且往往有价无市,奇货可居。林中有种俗称“草里趴”的蘑菇,伞柱低矮,几乎和大地一个颜色。它们隐身于烂叶枯草之下,人们即使从跟前经过也难以发现,除非蹲下身子仔细扒拉方有可能采到。茫茫大山,如此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因此认识它的人也就极少。俗称“板莴子”的蘑菇较为普通,而且大都成片出现。“板莴子”其貌不扬,通身呈灰褐色,伞盖背面是一条条很深的纵向裂纹,打眼望去倒真像一片片被雨水淋旧了的木板。它喜欢群居,往往一发现就是一大片,甚至整面山坡都密密麻麻的,犹如一群席地而坐的士兵,正在聆听长官进行战前动员。可惜其口感较差,肉质不像别的蘑菇那样滑嫩鲜美,采摘后凡与手接触之处立马变黑,从观感上即不被人喜爱,因此往往自生自灭,最终腐烂成泥回归山林。山野间还有一种伞面宽大、通体雪白蘑菇,史志中称为“石芝”,“色白而嫩,以之调羹,胜于晚菘”。与其他蘑菇不同的是,这种蘑菇不只是生长于山间,田间果园里那些干枯的树桩上也时常可见。而且似乎是所有蘑菇中唯一能够自然风干久存的品种,正月里用它做菜待客,堪称上宾之礼。这些蘑菇全都无毒,既可鲜吃,也可晒干后再行发泡,主要是炒肉和做汤。“崂山菇炖鸡”为当地名菜。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zonghexinwen/2021/0811/1758.html



上一篇:文艺百家丨“乡村美术馆”展开艺术乡建的生动
下一篇:“文艺中年”李亚鹏也开始玩抖音了

文艺生活投稿 | 文艺生活编辑部| 文艺生活版面费 | 文艺生活论文发表 | 文艺生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艺生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