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我国盲人文艺的型态及演变寻踪*(2)

来源:文艺生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社会的安定和富裕使盲人文艺失去了基本动力 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进入当代以来,稳定的政治结构与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都为文化艺术的繁荣

(四)社会的安定和富裕使盲人文艺失去了基本动力

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进入当代以来,稳定的政治结构与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都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盲人因为通过国家救济就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资料,失去了生存的压力,通过刻苦学艺,以文艺求生的动力自然就大大削弱了。同时,与社会的安定、富裕同时到来的,又是巨大的“文化主体中空化”问题与“精神沙化”危机,人们开始被商品所裹挟,逐渐陷入了由“空洞的符号与景观”所构筑的消费世界之中,社会生活的娱乐化与商品化、精神的扁平化与缺乏深度,令狂欢开始具备了所谓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这一背景之下,根植于乡土社会基体的盲人文艺,也因其自身所携带的“民间文化意味”,被消费主义的资本逻辑刻意塑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反而导致其开始偏离与丧失原本质朴、纯粹民间艺术身份与传统文化底蕴,快速沾染上过度娱乐化气息,最终可能会沦为机械复制的流水线商品。所以,当盲人文艺脱离了孕育、喂养其成长的文化母体,一味迎合消费社会的大众趣味,遮蔽自身的文化特质与身份,可以预见的即是这一为数不多的民间传统艺术的彻底沦亡。

(五)现代技术为盲人文艺的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

艺术的显现与发展,需要得到媒介的保存与传播。盲人文艺作为小众的文艺,无疑更需扩展流播途径,方能延续其生命力。而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技术,则通过效率的持续提升,为盲人文艺的传承创造了极为便捷的条件。无论是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普及提高了产品的流通效率,抑或是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所建立的信息网络促进了数据的高效分享,都令需穿行于不同空间进行表演的盲人文艺,可以突破时空的物理限制,依据市场动态调整其演艺的时间、地点以及形式,使更多的潜在受众以更短的成本消耗观赏到盲人文艺表演。对于观众而言,人们也可以不必进入特定的物理空间内部,诸如乡村与城市的广场、街区、礼堂等,去观赏盲人表演,而是可以通过电视、计算机、手机、平板等媒介,即可观看、评论与传播关于盲人文艺的图文抑或音视频,以及时下最为流行的真人直播。依托现代技术所建立的表演形态,无疑在传播意义上、不断降低着盲人文艺的流通成本,同时,更为多样化的媒介,也为盲人文艺培养自己的粉丝社群文化,搭建了可供自由选择的平台。这都为盲人文艺在当下的传承与拓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我国盲人文艺的历史根脉、文化根基与美学神韵

(一)盲人乐官制度的传统遗留与民间转移

从甲骨文、鼎文的记录来看,早在商朝中期,盲人乐师作为统治者的“佐臣”的政治身份已然被确立。如在《礼记?礼运》之中,就有“瞽、卜、侑者,王之辅弼也”的描述。而“瞽”即是“盲人”的书面表述。在西周早期,盲者开始更为频繁地参与到宫廷礼仪等社会活动之中,其通过言说怪诞又似乎深邃的话语,为君主权力的合法化,蕴含着超验性的绝对崇拜意识,协助统治者对民众进行思想诱导,由此也获得了一定的政治特权,渐次演变为一种官职。而在艺术维度上,宫廷盲人乐官也充当了社会上层人士的娱乐工具。《周礼?春官》盲人乐官不仅承担着“司仪”与“代王号令”的职务,而且也要发挥其“诵诗”,即歌咏的作用,“以娱君王”。而随着盲人乐官制度在进入春秋之后到渐次崩解,及至在西汉之后的彻底消亡,大量盲人乐师开始流落民间,成为流浪艺人,而由乐官制度所形成的“听律修声、诵诗传唱、宫廷礼仪登歌、抚弦琴瑟、讽谏说唱”等的传统,也被保存并显现在这一群体的表演之中,从而为这一文艺的彻底民间化,奠定了技艺基础。[3]

(二)族群生存理念、生活趣味的诗化演绎

生理上的残缺、难以标识自身的社会身份与位置,在很大程度影响了盲人艺人的生存理念以及生活趣味。以说唱为核心的艺术表演,在为盲人提供谋生收益的同时,也通过抒情的形式,对个体生命、世界万物产生了更为深切的体认与觉解,从而也坚韧、达观、超脱的态度与姿态去介入现实,借助说唱的声音表达,去补缺自身在视觉层面上的残破,由此渐次生成了诗性的美感与诗意的飞扬:即对于生存与生活的表达,可以采用声音的韵律与节奏这一显性的诗歌语言表征来呈现,从而完成浅层的美学意蕴释放,而深层的美学意蕴,则是那种虽然显得“含糊不清”“朦胧多义”的“意指”。这种“意指”通过以能够激发心灵共鸣的“难以言说的情感愉悦”的表达,在审美意义上实现了对于声音意涵本身的超越:即其不再是单一的响动的物象,而是成为了意象与意象群。这种“情感愉悦”既可以是具备优美感的轻快和欢欣,又可以携带崇高感的瑰丽,二者交错呈现,共同演绎着盲人群体以艺术理念感知生命与世界的心灵咏唱。对于观众而言,盲人艺人所表演的说唱,也可以令其作为镜像,观照出自我的心绪、情感以及思想,体悟那咏叹之中所传达的根植大地、祛除蒙蔽、寻求本真等的哲学维度上的生存意义,引导其去发现与感受生活之中的趣味,排解那些“烦”与“畏”,以体验诗性之美去重新理解生存与生活的价值。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qikandaodu/2021/0113/1043.html



上一篇: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
下一篇:领导干部提高文学素养的意义及策略思考

文艺生活投稿 | 文艺生活编辑部| 文艺生活版面费 | 文艺生活论文发表 | 文艺生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艺生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