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我国盲人文艺的型态及演变寻踪*(4)

来源:文艺生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我国盲人文艺的演变踪迹 (一)源头多作为宫廷礼仪中的表演活动 文艺与历史不分,高度融合,是我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型过程之中特有

四、我国盲人文艺的演变踪迹

(一)源头多作为宫廷礼仪中的表演活动

文艺与历史不分,高度融合,是我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型过程之中特有的社会形态与精神文化表征,也是我国艺术生成的母体与根脉之一。从流传至今的古代典籍的记叙来看,文艺活动往往与占卜记事、宫仪舞蹈等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史”“诗”以及“乐”可谓同源。而在奴隶社会尚未崩解之前,“瞽人”,即盲人,往往都因其“目不可见而识声”的神秘性而具有了人神沟通的天然合法性。所以,早期的盲人文艺,抑或直接可以一言以蔽之,即“瞽乐”,其实就是作为宫廷礼仪陪衬的歌唱、舞蹈等表演。其以怪异的,似乎又隐藏着某种哲学思辨意味的表达,呈现出上古时期的先民对于生命、生活以及世界的感受与认知,从而令盲人文艺被赋予了某种超验的意义,激发着观者、听者的好奇心与猎奇欲。

(二)形成独立的民间艺术形态

盲人文艺的独立,与我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上的复杂演进密不可分。大约自公元11世纪中叶以后,即北宋中期,在东京(今河南开封)、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杭州府(今浙江杭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开始诞生了大量的供市民阶层文化趣味的民间艺人群体。市民文化的快速兴起,催生出了娱乐市场这一消费生态,为农民抑或是城市破产者,提供了更具实用意义的谋生手段,也为盲人文艺经由规模化完成独立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于是,越来越多的盲人艺人开始聚集或流转于当时的各个区域性的大都会,以其说唱、演奏以及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去迎合这些城市中的市民阶层对于娱乐的需求,通过观众所支付的费用来获取生活所需,同时继续提升表演技艺,以其扩大其市场范围。所以,在这种“生产”“消费”以及“再生产”的链条作用之下,盲人文艺也渐次获取了独立的生命力,并成为独具文化身份的艺术样式。

(三)现代则与大众文化消费趣味相对接

大众文化作为一个现代概念,直接指代着现代社会文化形态:即一种追求个体性与主体性的文化诉求。如今,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改变,也令商品化、市场化以及资本化的认知,迅速介入民众的精神理念之中,催生出了以市民为主体、以现代经验为认识、追求感官愉悦、淡化文化中心性的大众文化。而世俗化、标准化、娱乐性,又成为了大众文化消费趣味的突出表征,即作为大众文化主体的市民,要求获取与其生活内容相契合的、满足主流人群审美需要以及能够令其获取快感的文化产品。因此,在由大众文化所催生的消费社会,盲人文艺的形式与内容,也开始朝向市民趣味,无论是在固定的空间内进行表演,抑或是通过各类新媒体进行拍摄、直播等,都注重以繁多而新奇的技艺去表现这一群体的精神气质,呈现出兼具“身残志坚的正能量”与“搞笑诙谐的娱乐性”的特质,继而也满足了大众对于这一独特群体艺术表达的消费期待。

五、我国盲人文艺的当代传承策略

(一)以制度保障促进盲人文艺遗产的留存与焕新

首先,应当加快建立专项化的统筹管理机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对现有的民间盲人文艺资源进行登记备案,着力保护这一传统文化精粹,落实盲人艺人从业资质审核、培训等政策,对符合条件要求的盲人进行更为合理的引导,培养其从事艺术创作与表演的职业意识;其次,要依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对登记备案的盲人文艺资源及其从业人员进行经济补助,适当给予相应的款项,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通过合理的待遇提升去改善其创作与表演条件,激发这一群体的创新潜力;再次,适时打造规范化、专业性、长效性的培育制度,除了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针对盲人群体的实际需求,去建立师资队伍、引入与聘用专业人才、推广更为新颖的培训模式之外,也要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盲人艺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定期举办各类分享会、训练营等活动,促进盲人艺人围绕技艺创新进行交流与探讨,共同利用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第三方组织提供的平台,合力推动盲人文艺的发展。

(二)利用现代技术保存和传播盲人文艺音视资料

盲人文艺也需要对接信息社会、网络社会以及消费社会的发展实际,借助诸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当前流行度最高的几类技术,对盲人文艺资源进行媒介改造与传播更新,重点围绕音像、图书资源的制作与市场投放,通过打造集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平台,将对盲人文艺资源的保护、改造以及传播进行立体化运作,使业务支撑、内部管理以及产业链服务能够高度对接,共同为盲人文艺资源的完整保留与延续提供充分保障。而在全面使用现代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也要适时推进盲人文艺资源在网络化传播维度上的创新,应当充分借助微博、微信以及各类APP进行媒介整合,构建起“融合传播+知识服务新生态”,以更为新颖的形式,使更多的潜在受众,尤其是青年、少年群体能够通过网络接触、了解盲人文艺,进而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实现文化身份的认同。


文章来源:《文艺生活》 网址: http://www.wyshzzs.cn/qikandaodu/2021/0113/1043.html



上一篇: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
下一篇:领导干部提高文学素养的意义及策略思考

文艺生活投稿 | 文艺生活编辑部| 文艺生活版面费 | 文艺生活论文发表 | 文艺生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艺生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